Do you know? 你知道嗎?
國樂與西方樂器的差別在哪呢?
1.音域
2.音色
3.相應樂器的音量與數量
4.樂器性能
2.音色
3.相應樂器的音量與數量
4.樂器性能
國樂團裡,低音樂器所佔的比例較低,所以直接從管弦樂移植過來的配器,往往無法獲得令人滿意的效果。
交響樂團的音響頃向低頻震幅略大於高頻的「金字塔」結構;國樂團則呈現「倒金字塔」結構
國樂團的長處是豐富的「音色」,以及特殊的「裝飾技巧」重內涵、內心,就像唱歌一樣,具有流動性。中國音樂實際上不太有樂隊的概念,往往是比較單個的樂器 所以比起西樂「和聲」則是國樂團的主要弱點。所以通常國樂會以獨奏的方式來呈現 較能把它的特色顯現出來~
西方樂器的聲音則比較渾厚 層次豐富 較完整 風格雄厚 因此西樂來用和聲來表現的話會比國樂的合聲強上很多~
樂器介紹
現代國樂團常用的樂器,基本上分為吹、拉、彈、打四大組,其中拉弦組的低音聲部,大部份樂團已改用西洋樂器的大提琴及低音提琴,有些樂團更改以拉阮、大琶琴.......等,北市國是目前臺灣專業樂團中還使用革胡及倍革胡的樂團。
| ||
國樂器中,打擊樂器歷史最悠久,且估有重要的地位。在傳統上,分為鼓、鑼、鈸、板和鐘五類,若依製造材料來分,又可分為金屬、竹木和革等三種。它們的演奏技能和表現力極為豊富,音響具有特色,不僅使樂曲的節奏鮮明強烈,且具有極深刻的感染力, 其具有濃厚的民族色彩。民間音樂中十番鑼鼓、潮州鑼鼓、蘇南吹打、河北吹歌和遼寧鼓吹等,俱是以打擊樂器見長。在現代國樂團中因種類很少使用,以下分別簡介常用四大類打擊樂器。
| ||
拉弦樂器是用裝在細竹弓子上的馬尾磨擦琴弦,使之振動發音的-類樂器。我國常見的拉弦樂器括二胡、高胡、中胡、革胡、倍革胡、板胡、四胡等。
胡琴早在唐朝已有,散見文學作品中,當時名曰「嵇琴」,北宋時,它在我國北方奚部民間廣為流傳,稱之為奚琴。宋代陳暘所編《樂書》(西元一○九九)卷一二八中說:「奚琴,本胡樂也,出于弦;而形亦類焉,奚部所好之樂也。蓋其制,兩弦之間以竹片軋之,至今民間用焉。」根據文字和書中的圖形,奚琴與今日的胡琴非常相似,只是奏法不同。
| ||
彈撥樂器是用手指或撥子撥弦,及用琴竹擊弦而發音的樂器總稱。彈撥樂器的歷史悠久,種類和形制繁多,是極富特色的一類弦樂器。
遠在三千多年前的周代,就已有「琴」、「瑟」等樂器,隨後陸續產生了或輸入了周末戰國時的筑、箏,秦代的弦,漢代的箜篌、阮,隋唐的琵琶,元代的三弦,明代的揚琴等等。
根據樂器形制、性能和演奏方法的差別,彈發樂器大致可分為三類:
第一類以七弦琴為代表,包括琴、箏等樂器。這類樂器都有一個長方形木箱作為琴身,張以琴弦,平放著彈奏。
第二類以琵琶為代表,包括柳琴、月琴、阮、三弦等樂器,裝有四根、三根或兩 根弦,左手按弦,右手撥彈,多放在腿上演奏。
第三類是揚琴。平置在木架上,用琴竹擊弦取音,約在明代由外國傳入。
彈撥樂器種類繁多,下面依次介紹目前國樂團中最常用的樂器:琵琶、柳琴、揚琴和箏、阮、三弦。
| ||
我國吹管樂器起源甚古,相傳在四千年前夏禹時期,就有一種用蘆葦管編排而成的吹管樂器叫做「籥」。民國二十年山西萬泉縣荊村發掘出三個新石器時代的「塤」。《詩經》中有簫、管、籥、塤、箎、笙等樂器的記載。取代興起的軍樂,又叫鼓樂、橫吹、騎吹等,是以排簫、笳、角、笛等為主要樂器,常在軍隊行進時吹奏,也有用作儀仗隊或在宴會上演奏和其他娛樂之用。嗩吶的出現較晚,約在明代始有所記載。至今,在民間婚喪喜慶及民俗節日中,吹管樂器俱是主要樂器。
我國吹管樂器根據發音方法的不同,可分為三類:
以下介紹目前在國樂團中常用的吹管樂器。
| ||
根據新近出土物的跡象顯示,中國音樂的發展比起一般大眾所認知的還要早,在殷商時代音樂已經是儀式中極為重要的部份,到了周代音樂益形重要,已發展至早期音樂史的頂峰。豐富的打擊樂器以及一些管樂器,還有較少的彈撥樂器在此一時代被使用,拉弦樂器則是在漢代以後從中亞傳入中國。其後,唐代音樂得自於鄰近中亞諸小國的挹注而大放異彩,直到宋朝起,始逐漸融合而邁入中國音樂的成熟期。
早期的中國樂器據載有超過七十多種,不過大部分今天已湮滅,或不再使用。樂器的分類法則是以材料為主,分為金、石、絲、竹、匏、土、革、木八類,被稱為「八音」。本冊的中國樂器則採用眾所熟知的西方樂器的分類法,以便於讀者使用:(I)氣鳴樂器(吹管樂器);(II)體鳴樂器(彈撥樂器);(III)體鳴樂器(拉弦樂器);(IV)膜鳴樂器及自鳴樂器(打擊樂器)。
資料來源:http://www.tco.gov.taipei/ct.asp?xItem=69238&CtNode=16885&mp=119041
|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